深圳福科工业器材有限公司

深圳福科工业器材有限公司

深圳福科工业器材有限公司

深圳福科工业器材有限公司

“微”生物
“微”生物
当前位置: 首页>>“微”生物>>正文
    名人与杏花

    名人与杏花

    今年的深圳福科工业器材有限公司杏花节已经是第八届了。作为吉大杏花节的最早倡议者,本人一直关注有关杏花的知识和故事。历史上很多名人都与杏花有缘,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最近撰写的《名人与杏花》。

    文化名人与杏花

    杏,原产于我国,起源很早,公元前数百年问世的《管子》中就有记载,其云“五沃之土,其木宜杏”。提起《管子》一书,应该是稷下道家推崇管仲之作的集结,作者到底包含哪些人,本人没有考证。虽然管仲应该不是《管子》的作者,但毋庸置疑的是该书阐述的是他的思想。管仲可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很多人都知道“管鲍之交”这个成语,“管”、“鲍”分别指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他们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大臣,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春秋五霸的第一霸。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在管仲的强国经济改革当中,除了“盐铁国营”之外,还包括农业强国的系列改革举措,如“粮食准平”、“差额征地税”以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所谓“粮食准平”就是政府要合理调控全国的粮食价格,不至于使价格剧烈波动,既保证国家的经济社会稳定,又能保证粮食种植户的合理收益。所谓“差额征地税”就是根据土地的产量和潜在产能,对不同品质的土地征收不同数额的地税。所谓“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就是要使生态有自然修复的时间,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打鱼伐木,不可“涸泽而渔”,其实就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管仲治国的这些思想至今对我们都仍有重要启迪。

    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的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与杏花就更是密切了。《庄子》有载“孔子游缁帷之林,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也就是说,孔子聚徒授业的地方就叫杏坛。根据文献记载,位于曲阜的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因此,杏坛不仅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也泛指讲学之处,现在又经常比喻教育界。虽说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正式的学校,但当时学校的一个特征就是“学在官府”,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上学读书的,根本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到了东周的春秋末期,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借势开办了自己的私学,入学的学生不再仅限于贵族子弟,也向平民百姓的子弟开放,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据说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培养的人才规模之大、效果之好,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后世称颂。孔子不仅坚持“有教无类”的理念,而且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现在通行的“启发式教育“和注重保护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思想。尤为重要的是孔子还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实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这和现在提倡的师德师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与杏花

    纵观历史,有不少诗人好咏杏花。唐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妇孺皆能吟诵的一首经典诗句,而且把清明的雨、杏花、酒和唐诗永远凝结在一起。宋代苏轼的《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中有诗句”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比较贴切地描述了杏花的变色特征。杏花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最后几乎变成白色。所以,杏花也浪漫地象征着少女的娇羞、矜持和含蓄。明代陈子龙的《画堂春·雨中杏花》中有诗句”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意思是说清明前后,云淡天阴,池塘和小桥边上,只见那毛毛细雨滋润着盛放的杏花,在微寒的天气下更显娇艳,也更为婀娜多姿,这正是杏花“随遇而安,坚韧不拔”的毅力体现。杏花虽然抖落寒峭,张扬而不跋扈,激情而不妖冶,姿态依然端庄,妩媚而又多情。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有一首诗将杏花雨和杨柳风都写了进去,“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真谛,这诗句出自一首题目为《绝句》的诗歌里,选自清代诗人厉鹗编纂的《宋诗纪事·卷九三》。

    画家与杏花

    中国画中,杏花喻意幸福,杏与“幸”谐音,表示“幸福,有幸”。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画家都曾留下了美丽的杏花图。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虽然以画虾最为人们熟知,但是先生为后人留下的《杏花菖蒲》图也是非常珍贵,美而细腻浓艳的色彩点染杏花,疏密不一,极尽变化,别具风采,描绘了杏花开得最热烈之时正是春意正浓时刻,真所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先生之所以也很钟情画杏花,估计与对家乡的思念有关,也许是为了“留住乡愁”,因为先生的出生地就是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杏子坞又名杏花村,虽然先生1919年进京定居,但始终念念不忘祖辈居住过的老屋和老家绵延数里的杏花。明代画家唐寅,在画史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其山水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杏花茅屋图》就是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杏花茅屋图》诗、书、画相融,画中悬崖峭壁,劲松盘曲,杏花掩映中隐约可见有茅屋位于其中,山间清泉静流,意境清幽,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反映文人雅士超脱世俗,追求闲逸的意向。表现主义的先驱、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的《杏花图》,淡蓝的背景,洁白的小花朵悄然绽放,画风细腻,优雅纯净,满眼春天的气息。

    科学家与杏花

    众所周知,大科学家牛顿年轻的时候就十分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一天傍晚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牛顿很好奇地思考“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是往天上飞?”,经过专心研究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材里有一篇文章《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杏花初绽、阳光明媚的中午,竺可桢先生问及一个小朋友“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小朋友只是回答了“大概”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准确掌握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特别重要,对研究天文学、物候学很有价值,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先生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这个故事也赞扬了竺可桢先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的华罗庚先生虽然不曾研究杏花,也没有写过关于杏花的诗词,但他的科研成果推广经历却有一段与杏花村结缘的故事。华老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于是,他一面做研究,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1975年,华罗庚来到杏花村汾酒厂,运用“统筹学”和“优选法”,结合傅山先生改造后的竹叶青配方,对浸泡工艺等进行了反复试验和优选,确定了竹叶青酒药材浸泡最优时长和最佳温度,改进了工艺操作规程,使竹叶青酒的优质率由32%提高到52%。据说直到今天,汾酒厂依然基本沿用傅山和华罗庚改造后的生产工艺。

    杏花花开春意浓,校园风光入画卷。不管是独自徜徉,还是结伴而行,当你漫步在深圳福科工业器材有限公司南岭校区的杏花大道,你一定会感受到杏花的似水柔情和美景的诗情画意,享受着“繁花绽放”,感恩着“杏好有你”,也会更加期待来年杏花初绽的时候,因为你想回答竺可桢先生之问: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放的?

    作者:杨印生  编辑:方超  (点击: )

    上一条:致敬杏花

    下一条:做大先生应该努力做到“三精三大”

    关闭